学生厌学休学大多是父母过度控制而失去了快乐的体验和能力
<!----><style type="text/css">html{font-size:375%}</style><link href="https://pic.app.ytbbs.com/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20240712" rel="stylesheet" position="1" data-qf-origin="/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20240712"><!-- 付费贴--> <div class="preview_article "> <!----> <p>作为一个家长,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快乐并且很有意义,这个孩子才会去珍惜自己的人生。因为生活很美好,所以要好好的过完这一生,这个模式或许是最为理想的生存状态了。</p><p>但是对于太多家长而言,他们的孩子再也好不了了。</p><p>这些孩子从未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和自我价值。只是不断的被重复打击,证明自己毫无用处,最后的最后这些孩子的信念崩溃了,他们不再愿意父母干涉自己的生活,当然也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 这群孩子会变成一个专门吸引麻烦的黑洞,各种事情都可以找上门来。辍学只是这些孩子走向彻底崩坏的第一步,无法在生活中感受快乐会让这个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觉得很累、很疲乏,自我否定的压力会在外界的刺激下进一步让这个孩子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他们在这个时候就开始认定自己的人生或许就只能这样无所事事的度过了。</p><p>所以,有太多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赛成绩,很少关注孩子是不是是快乐。</p><p>在我的咨询经历中,因休学来咨询的孩子经常说的是,当他很投入地沉浸在看电视的快乐中时,妈妈会用居高临下的语气说,作业写完了吗?写完了。既然写完了那就再做几套试卷吧。孩子的快乐马上消失了。</p><p>试卷刷题跟不快乐划等号,自然也就开始厌恶学习。</p><p>还有的家长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赢,看不到孩子失败的痛苦。比如在球馆的训练课上,明明孩子状态不好到了崩溃边缘,孩子妈妈还会呵斥孩子好好打球,输了就继续打,对孩子,哭泣无动于衷。</p><p>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没有快乐了,自然也就没有了兴趣,人生的意义黯淡了。</p> <!----></div> 自由有渡 不能否认上学的确很苦。 好吃的不是拉面 发表于 2025-9-8 09:51不能否认上学的确很苦。
上学的乐趣其实很少,很枯燥 风扬 发表于 2025-9-8 09:52
上学的乐趣其实很少,很枯燥
唉 孩子从厌学到休学,做父母的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核心内容
聚焦孩子厌学问题,详细拆解了厌学的发展阶段,并指出为孩子营造温暖、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是解决厌学问题的核心。
二、孩子厌学的阶段与表现
(一)拒绝学习阶段(轻度厌学)
●核心特征:孩子出现拒绝学习的行为,但仍正常上学。
●具体表现(出现 3 种及以上即表明存在厌学情绪):
○拖拉磨蹭:写作业坐不住、效率极低,态度上不愿学习。
○抱怨增多:频繁抱怨老师、同学、作业多、学校环境等与学习相关的事物。
○间歇性请假:以各种理由偶尔请假,打乱学习节奏。
○躯体症状:频繁出现肚子疼、头疼等身体不适,但仍坚持上学。
○成绩波动:成绩忽上忽下,整体呈下滑趋势,非单纯 “下滑”。
(二)休学阶段(重度厌学)
若拒绝学习阶段未及时干预,孩子会进入休学阶段,该阶段分为 6 个小阶段,且各阶段可能出现反复。
1.对峙期:孩子明确拒绝上学,家长通过劝说、施压等方式强迫,最终因孩子 “无底线抗争”(如以生命威胁),家长妥协告终。对峙时间越长,对孩子后续恢复越不利。
2.平静期:家长无奈接受孩子休学事实,家庭对抗停止。孩子进入 “疗伤阶段”,会观察家长是否真正接纳自己,此阶段通常较短。
3.报复期(排毒期):孩子通过极端行为释放之前积累的情绪,如与家长发生言语 / 肢体冲突、拒绝沟通、黑白颠倒玩游戏、大额消费、只吃外卖等。持续时长取决于孩子此前受伤害的程度,是情绪 “排毒” 的过程,家长需包容,避免再次陷入对峙。
4.迷茫期:孩子报复行为结束后感到无聊,开始走出房间与家长交流,常表达 “没意思”“活着没意义”。此阶段是孩子转变的关键,极度考验家长的引导智慧。
5.重建期:孩子开始对外界产生兴趣,尝试建立链接,如提出学技能、打工、发社交动态等。家长需敏锐发现孩子的细微变化,及时鼓励,避免打击其积极性。
6.复学准备期:孩子逐步具备复学条件,核心是为其持续营造温暖、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避免因家长急于求成导致孩子退缩。
三、核心应对策略:营造 “子宫式” 家庭环境
(一)核心原理
1.厌学孩子的共性是切断与外界(学校、社会)的联系,根源是外界缺乏温暖、安全、稳定的感受,而家庭是孩子获取这些感受的关键场所。
2.心理健康的孩子需 “对外有激情(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希望)、对内有自信(不依赖他人评价定义自我,不自轻)”,这两种特质的培养依赖稳定的家庭环境。
(二)环境要求(类比 “子宫”)
●温暖:避免家庭氛围冷漠、充满指责,让孩子感受到关爱与包容。
●安全:减少家庭冲突(如父母争吵),不对孩子进行语言 / 肢体伤害,让孩子有 “不被攻击” 的安全感。
●稳定:家长情绪、教育方式保持稳定,避免忽冷忽热、忽严忽松,让孩子能预测家庭环境,获得稳定感。 世界性难题
世界性难题! 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