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2022的这个时节。那时,我在上海嘉定工作。周末,我预约好了上海博物馆的门票,一大早,从嘉定远香湖附近,坐上11号线地铁。
在距离上博最近的地铁站下车,我走出地铁口,步行不超过100米,我毅然决然地转过头,重新钻进地铁站里面了。
然后,乘坐地铁,逃也似的,又回到了嘉定。
那时节,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在我的记忆里,是离开了空调,根本就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多年来,每每有人和我辩驳哪里好哪里不好的时候,我只需要说一句话,就能打脸这世间的所有人。在烟台,一年四季,离开了空调,我一样可以快乐地活着。
诗经云,七月流火,八月萑苇。七月,热浪如火一般的滚烫。到了八月,也到了该收割芦苇的时候。此语蕴含的现实意义是,熬过去,付出总有回报。
只是,诗经那个时代所说的七月,大概率指的是现在的农历七月。也就是说,我们当下所无法承受的炎热,实际上,在古代,只是流火之前的预演而已。

在中国的汉语文学里,还有一句鼎鼎有名的至理名言,来自于苏轼,苏东坡著名的《思治论》,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这句话的大意是,明知前方有最大的困难,也要为此付诸最大的努力。
话说,你若不努力,又有谁会为你坚强?
苏东坡来自于贫寒之家,他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才华,还有自己不屈不挠,不卑不亢,不依不饶的倔强,方得以彪炳中华史册。

嘚吧嘚吧,啰里啰嗦,没完没了的说了这么多,其实,归结起来,只有一句话,甲辰年的阳历七月,就要过去了。
于我来说,这是我一生中,堪称神奇的一个月。
从月初,到月尾,有一方神奇的力量,无所不在的,浸渗(jinyin)到和我有关的生活,其间的每一寸空气里。
此时此刻,窗外清风朗朗,冽冽徐来。窝在开着空调的房间,裹着厚厚的被子,亦不过是对这个日子报以尊重的礼节罢了。
此时间,我想到的,却是渴望夜雨对床的苏东坡,是慨叹雪泥鸿爪的苏贤良,是在宦海之初就能看清自己的苏学士。
942年前,农历七月十六日,夜。苏东坡携友人同游赤壁,写下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
942年后,我在自己的掌心里,写下了一行字。人,若无热爱,与腐肉又有何异?

公元2024年7月的最后一夜,不胜自责唏嘘。这个月,就连最低计划的200公里的跑量,我都没有完成,又有何面目,去直面8月的第一抹阳光?
